毛胜:明朝前中期将领,抵御也先护卫京师,从平麓川协镇云南!
明朝蒙古将领毛胜的传奇一生 毛胜,原名福寿,是明朝前中期一位战功赫赫的蒙古族将领。他的家族背景显赫,祖父伯卜花曾是元朝右丞相。毛胜的伯父那海在洪武年间归顺明朝,并在靖难之役中为燕王朱棣效力,立下汗马功劳,被擢升为都指挥同知。可惜那海英年早逝,且无子嗣,因此他的职位由毛胜的父亲安太继承,担任羽林指挥使。安太去世后,职位传给长子毛济,而毛济同样早逝且无后,最终由毛胜承袭家族军职。
南征北战,屡立战功 正统七年(1442年),毛胜随兵部尚书王骥征讨麓川(今云南西部),他率领一支精锐小队成功击退敌军伏兵,因功升任都督佥事。此后,他再次以参将身份出征麓川,表现英勇,战后晋升为都督同知。 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夏,瓦剌大军分四路进犯明朝边境,其中也先亲率主力直逼大同。当时,毛胜与平乡伯陈怀率三万京军驻守大同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陈怀不幸阵亡,而毛胜则突围脱险,侥幸生还。 北京保卫战中的关键角色 瓦剌军逼近北京时,毛胜受命于谦指挥,在彰仪门以北成功阻击敌军,随后又驰援西直门,解救了被围困的都督孙镗。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北京保卫战中,毛胜表现卓越,战后经武清伯石亨举荐,被擢升为左都督,负责统领三千营操练军务。 平定西南叛乱,威震边疆 此后,毛胜以左副总兵身份率军前往贵州镇压苗族叛乱。叛军首领韦同烈据守香炉山,凭借险要地势顽抗。毛胜与总兵梁珤、右副总兵方瑛分兵合围,四面夹击,最终攻破敌寨,生擒韦同烈。 叛乱平定后,毛胜接替方瑛镇守云南,驻防金齿、腾冲等军事要地。景泰三年(1452年),他因功勋卓著,被封为南宁伯。两年后,朝廷追赠其祖上三代及妻子爵位,以示荣宠。晚年更名,平定边患 景泰六年(1455年),毛胜奏请朝廷改名,获准后由“毛福寿”改为“毛胜”。不久,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勾结麓川首领思卜发动乱,毛胜巧妙设伏,将其擒获,再次稳定边疆局势。 天顺二年(1458年)八月,毛胜病逝,享年五十八岁。他的一生征战南北,为明朝的边疆安定立下不朽功勋,成为明中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。
发布于:天津市